《末伏排寒湿,重拾健康活力》
在当今时代,寒湿之症似乎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困扰。常言“十人九寒,十人九湿”,寒湿重俨然成为一种时代病。
回溯古代,张仲景所处的时代也有寒湿之症的患者。据说张仲景村里有一位中年农民,因劳作多汗,衣物常被汗水浸透,久而久之,腰部以下又冷又重,腹部如挂着五千枚铜钱般沉重。身体异常沉重,腰部如坐冷水中,虽汗多却不渴,小便频繁,食欲如常。张仲景诊断此为肾着病,开出肾着汤,村民服用后症状大减。
肾着汤由甘草、干姜、茯苓、白术四味药组成。古人因田间劳作汗出受湿寒而致病,如今的我们也面临着更多寒湿入侵的风险。晨运后汗未干就冲凉、大热天汗湿入空调间、滥用输液等,都易使寒湿入体。尤其是在三伏天,阳气浮于外,体内脏腑虚弱,寒湿更容易侵入肾脏。
肾中寒湿会有多种症状,如腰腹部下坠酸痛、自觉发冷,易被误认为腰椎间盘突出;双腿沉重如灌铅,严重者下肢浮肿;女子白带增多,男子阴囊潮湿,男女皆尿频。此类人群舌体胖大,边有齿痕,舌苔滑腻,脉象沉而无力。
末伏的十天,是排深部寒湿的好时机。我们可以借助张仲景的千古名方肾着汤,为肾脏排寒湿。肾着汤中的白术能利腰脐间湿气死血,对腰冷痛沉重且大便稀烂者效果显著;干姜温中散寒,逐风湿痹;茯苓利水渗湿、健脾止泻;甘草则为诸药鼓舞士气,共同驱邪。然而,原方燥烈,不适合日常调理。家庭版“肾着汤”更为适宜,由生姜、茯苓、芡实、甘草、花椒、玉竹、黄精组成,补阳滋阴,适合现代人长期食养。
此外,还可通过点按肚脐旁的肓俞穴排肾寒。找准位置后轻轻点按,每次 2 – 3 分钟,可能会有暖流流向后腰命门处。
如今,三伏已近尾声,中元节将至,我们更应注重补阳养肾,增强体质抵御外邪。早起不赖床养阳气,点揉脐周排肾寒,饮膏暖体驱内湿,敬畏先辈,养护身心,扶正气保安康。让我们抓住这最后的时机,积极行动起来,摆脱寒湿困扰,重拾健康活力。